主页 > 国内 > 正文

国产操作系统你最看好谁?Linux“老人”带你捋捋操作系统简史

更新时间:2020-03-11点击数:文字大小:

最近以Linux二次开发为主的国产操作系统业界合纵连横,仿佛春暖花开又一春。笔者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Linux技术开发的“老人”,常被问及对此看法。都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对单一事件做评价,不如站在历史的长河,看看谁更顺应河的流向。

从Unix到Linux

上世纪70、80年代是Unix操作系统的时代,1969年,Ken Thompson在AT&T贝尔实验室实现了Unix的第一个版本,1973年Ken Thompson与Dennis Ritchie用C语言重写了Unix第三版内核。70年代末,AT&T成立Unix系统实验室。CSRG(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统研究小组)使用Unix对操作系统进行研究,诞生了TCP/IP通讯协议,奠定今天计算机通讯和互联网的基础。

Unix最初是AT&T实验室的一个开放源代码项目,所以其源代码可以被轻易获得,但随着Unix的广泛应用,AT&T开始认识到Unix的商业价值,于1979年成立了专门的Unix实验室(USL),同时宣布了Unix的拥有权和商业化。AT&T的商业化行为直接导致了CSRG重写了Unix代码并发布了BSD Unix,此举让Unix获得了“自由”,但也为90年代旷日持久的伯克利与AT&T的官司埋下了伏笔。

1983年9月27日,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Richard M. Stallman(简称RMS)在net.unix-wizards以及 net.usoft新闻组贴出了一份标题为”new Unix implementation”的帖子,正式启动”GNU计划”。这个帖子被视为“GNU宣言”,在这个“宣言”中,RMS阐述了个人的理念、计划和目标,那就是完成一个命名为GNU的“自由”操作系统。GNU计划的第一个项目并不是“操作系统”,而是一个堪比操作系统的神级万能编辑器Emacs,该项目至今仍非常活跃,是Unix/Linux平台的两大经典编辑器之一,另一个当然是VIM。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陆续加入GNU计划,令当时辞职待业状态的RMS倍感振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年,RMS创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简称FSF),对GNU计划而言,基金会的成立意味着它已经跨越了个人理念的构思阶段,开始了群体组织化的运作。同时,RMS制定了GPL许可证(GNU Public License),为GNU计划和开源软件的发展保驾护航。1987年,GCC编译器横空出示,至今,GCC编译器已经成为硬件架构支持最多、普遍适应性最好、开发最活跃的编译器实现。

至90年代,GNU计划已经完成一个完整“操作系统”所需要的几乎所有的库、工具、软件,这些开源项目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工作站的Unix系统上,但仍然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因为他们仍然缺少很重要的一个“核心项目”——操作系统的内核。

随着Unix的发展,大而单一的内核开始带来一些不便的问题,诸如子系统稳定性对内核总体稳定性的影响、子系统在线更新等问题,因此当时有另外一个关于内核设计的理论体系在逐渐发展,那就是“微内核”(micro kernel)。1985年,卡内基大学以4.3BSD为基础,开发了Mach内核。GNU最初考虑直接采用Mach内核,但直到90年代,因各种原因,该计划仍未实施,因此,GNU决定自己编写自己的微内核实现Hurd,道路崎岖,仍在艰难前行。

1991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学生Linus Torvalds在试用了Minix之后,决定自己编写一个类Unix的内核。1991年9月17日,0.01版本上传到大学FTP服务器,原名Freax(自由的怪胎),经大家建议,认为这是Linus的Unix,故更名Linux。0.01版本是一个非常简陋的实现,由于linus本人的持续维护以及网友们的积极反馈,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开发团队”。1993年3月13日,1.0版本内核正式发布,这时候Linux发行版本的功能已经逐步可以媲美商业版的Unix OS,使用者达到了数十万人。当时,赫尔辛基大学还举办了一场“Linux正式发布会”,在电视台和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下,Linus成为了芬兰人的自豪。1993年到1995年,是Linux发行版大爆发的时间,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Slackware,Debian, Redhat, SuSe等发行版陆续诞生。

1994年宫敏先生将Linux用软盘带回来中国。

1995年3月,支持 Intel x86、DEC Alpha、SUN SPARC、MIPS等处理器的Linux 1.2内核发布。

1996年6月,内核由1.3版本直接跳到了2.0版本,正式启用“企鹅”标志,开始支持SMP多核架构。

1999年,中国Linux元年。

以Linux为代表的国产操作系统时代(1999年——2018年)

1999年8月10日,国内第一代商业Linux发行版蓝点Linux、红旗Linux、中软Linux诞生,拉开了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在中国的商业化推广和发展的序幕。

2000年6月6日,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2年,依托Linuxfans社区,中国第一个社区发行版Magic Linux诞生。2003年,Magic Linux创始人及部分开发者加入红旗。

2003年,红帽宣布Fedora社区版本计划。同年,中标公司成立,中标Linux诞生。

2004年,Ubuntu发行版诞生。同年,CentOS诞生,基于RHEL 2.1。

2004年,在中国红旗、日本Miracle,韩国韩软的协作、主导下,第一个中日韩统一操作系统产品Asianux计划诞生,并于同年6月,发布Asianux 1.0产品。

2004年,红旗Linux实现盈利并发布跨时代的桌面4.0系列产品。

2006年,全国的政府采购中,80%的省市选择了红旗,占中国Linux安装总量的95%。

2006年,戴尔和惠普宣布,在中国销售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上,全面预装红旗Linux 5.0桌面产品。

2006年,银河麒麟诞生,早期版本基于FreeBSD,后期转向Linux。

2009年,普华成立,启动智能汽车车控操作系统的研发。

2009年,深度Linux诞生。前身是2004年发布的社区版本Hiweed Linux。

2013年,麒麟与Ubuntu合作的项目Ubuntu kylin发行版诞生。

2013年,红旗退出历史舞台,全部技术团队加入普华,普华正式启动通用操作系统业务。

2014年,天津麒麟成立。

2017年,普华与海尔协作,启动微内核智能家电操作系统的研发。

2018年,普华正式成为MATE桌面环境核心开发者。

后国产操作系统时代

2019年,华为宣布鸿蒙计划。

2019年,华为建立OpenEuler开源社区,普华成为筹建成员之一。

2019年,统信软件成立,深度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2019年,中标软件与天津麒麟整合,成立麒麟软件,原中标,原麒麟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2019年,普华启动Adaptive OS研发计划,结合万物互联、5G、AI等发展趋势,打造面向未来的多场景自适应操作系统。

再结合一些国际厂商与开源的大事记,开源应该是大家看到的大趋势。

2014年,微软宣布拥抱开源。

2016年,微软成为Github上贡献最大的公司。

2018年,微软收购Github

2019年,IBM收购红帽

为什么2019成为国产操作系统发展的分水岭?

由散而小向合并统一发展

由被动替代到主动破局发展

华为等巨头开始进入市场,布局操作系统战略

从国产操作系统一开始选择的Linux技术路线看下来,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能够符合未来开源的大趋势,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即使红帽这样能够单凭技术服务就能做到20亿美元的行业佼佼者,通用操作系统这条路也是走不远的。替代本身背负了太多的历史包袱,注定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次优选择。国产操作系统的出路,一定是在替代市场之外的,目前国际国内都还属于探讨的新兴领域。我觉得无论从国家战略布局还是国产操作系统本身,都必须看清楚这趋势,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的领域,谁提前做好准备谁就具有先发优势。所以目前大家熟悉的国产操作系统三足鼎立的市场:统信、麒麟和普华,我会比较看好电科系的普华。咱们单拿出普华相关的大事记来看一看:

2009年,普华成立,启动智能汽车车控操作系统的研发。

——智能网联汽车属于目前国际国内尚属于探讨阶段的新兴领域,普华是全球普遍认可的AUTOSAR架构组织的高级会员,就是可以参与架构决策的会员之一。目前AUTOSAR架构也在探讨从传统汽车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转变,基础软件架构面临巨大的变革。普华在十年前就开始布局这个市场。

2013年,红旗退出历史舞台,全部技术团队加入普华,普华正式启动通用操作系统业务。

红旗是中国国产操作系统史上的一面旗帜,其技术团队可以说是这个行业元老级的,早从1999年Linux进入中国的初期,就开始了相关的研发工作,其对Linux内核技术的掌握应该在业界也是首屈一指的。所以普华收编这支队伍就等于收编了这个行业最领先的技术力量。

2017年,普华与海尔协作,启动微内核智能家电操作系统的研发。

微内核、智能家居属于目前国际国内尚属于探讨阶段的新兴领域。普华选择的合作伙伴海尔是国内家居行业的旗舰企业,根据双方携手启动项目时候的公开媒体宣传内容来看,装机量将在2000万套以上,这是传统通用操作系统领域不可比拟的。

2018年,普华正式成为MATE桌面环境核心开发者。

中国玩Linux的人都知道,作为长期在downstream只能拿来无法影响上游的感受,你向上游提交代码能被通过的概率微乎其微。而普华的技术团队里居然有一位成为了几家国产操作系统厂商都在用的MATE桌面环境核心开发者,那意味着全世界以后在用的mate桌面,都将经过包括他在内的8名核心开发者的决策,是否纳入到上游核心里去。这才是开源最高级的玩法。普华技术团队的实力可见一斑。

2019年,华为建立OpenEuler开源社区,普华成为筹建成员之一。

中兴事件、华为事件以来,对底层自主可控提出了紧迫的需求,也促使华为这样的巨头开始了芯片和操作系统的战略规划。华为推出的鸿蒙系统是一款“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OS”,这点和我之前说的操作系统布局新兴领域不谋而合。而华为为了推动鲲鹏体系将自己的Euler操作系统开源,普华应该是第一个推出基于OpenEuler商业版本的,据说在接下来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普华将会展示其对OpenEuler的主要贡献,值得期待。

2019年,普华启动Adaptive OS研发计划,结合万物互联、5G、AI等发展趋势,打造面向未来的多场景自适应操作系统。

这一点就不赘述了,经过车控、智能家居、微内核等新兴领域的提前布局,这个计划的目的不言而喻。

所以,谁才是目前国产操作系统三足鼎立中最具潜力的黑马?大家自己判断吧。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