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 > 正文

最新:金融专业大学排名最新高校名单 开设金融专业哪些大学比较好

更新时间:2018-11-19点击数:文字大小:

2019年就要开始了,相信有一部分考生已经在心里打定主意要报考哪些专业了。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这一行业越来越吃香,也是越来越不好考,那么现在金融专业排名高校哪些比较好?又哪些未来前景好?

目前金融学专业大学排名比较知名的有科教评价网版本和校友会版本,不同评价机构指标不同,排名会有一定出入,大家可以综合两家机构排名对比看。

1、金融学专业大学排名【科教评价网版】

在科教评价网版2017-2018金融学专业大学排名中,金融学专业排名第一的是西南财经大学,排名第二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厦门大学,以下是金融学专业大学排名具体榜单,供大家参考:

科教评价网版本

由上面的科教评价网版本,我们可以看到近两年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是参与评价开设金融学院校 中比较好的学校,当然这只是一种参考。

2、金融学专业大学排名【艾瑞深校友会版】

在校友会版2018年最新金融学专业大学排名中,金融学专业排名第一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二的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北京大学,以下是金融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大学排名具体榜单,供大家参考:

通过上述两个评估机构出示的专业排名,我们清晰看到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融学一直是榜上有名,而且是数一数二,那么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专业到底怎么样?值得报考吗?我们下面来看一下详细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介绍:

财政金融学院的前身—财政信用借贷系,始建于1950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最早设立的八大院系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培养财政金融领域高级人才的基地,为新中国财政金融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1997年,财政金融系与投资系合并,组建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进入21世纪以来,财政金融学院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学科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基本形成。金融学、财政学于1988年、2001年、2006年、2013年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蝉联国家级重点学科。2013年教育部公布国家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9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其中以学院金融学、财政学为骨干学科的应用经济学已连续3次排名全国之首。1999年,以财政金融学院为依托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组建以来,在五年一度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评审工作中,分别于2004年、2009年和2016年连续3次被评为优秀,均位居经济学术类基地首位。

学院现拥有财政、金融两大二级学科,财政系、货币金融系、应用金融系、保险系4个教学单位,拥有财政学、税收学、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信用管理6个本科专业,现有学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个,形成了种类完善、层次分明的学位教育体系。2011年和2013年,学院分别成为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

近年来,学院各类学术品牌论坛影响力大幅提升,海外合作交流不断拓展,智库建设成绩显著。“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讲座”、中国资本市场论坛、财金大讲堂、财税论坛、货币金融圆桌会议等各类学术活动精彩纷呈,《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等系列年度报告的学术和决策影响力迅速提高;学院通过共同培养、培训访学、定期互访等形式,先后与哥伦比亚大学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卢森堡大学、剑桥大学等海外知名大学多元化合作交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连续3年入选“全球顶级智库150强”,成为国内高校智库建设的成功典范。

学院汇集了我国财政金融学科领域的一大批著名学者,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均衡组合、具有强大发展后劲和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学院现有教授32人,副教授31人,其中有14位教师毕业于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波士顿大学等海外名校;有9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位北京市教学名师。

金融学专业详细介绍

本专业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金融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

3.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