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科技 > 正文

算力赋能科技,双碳挑战的最优解|2021中关村论坛

更新时间:2021-09-27点击数:文字大小:

随着工业4.0的推进,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也在加速。

这次工业革命,将会把所有参与价值创造的相关实体链接成网络,实现所有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从而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人、物和系统都会连接在一起,实现企业价值网络的动态建立和实时优化,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成本、效率和能耗进行优化,这个价值网络需要一个庞大的算力基础设施。

在此背景下,历经十四年发展的中关村论坛将2021年论坛主题设定为“智慧·健康·碳中和”,集中分享三大主题词所涉及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更预见性地关注算力与碳中和的发展趋势。

2021中关村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将于2021年9月24日至28日在京举办,具体地点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及其周边所搭建的展馆。

一:算力需求与“双碳”挑战,二者可以兼得

OpenAI研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GPT-3,刷新了人们对AI能力边界的认知,自动编写网站代码、自动填写财务报表,但是这样的人工智能并不是谁都能拥有,因为训练一次GPT-3要消耗巨量的算力。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技术团队专门预测了训练 GPT-3模型的碳排放强度,在使用 Nvidia GPU 集群组成的微软超算数据中心训练一次 GPT-3 模型消耗的电量约为 19 万度,按照美国的碳排放标准来算,大约产生了85吨的二氧化碳,相当于一辆汽车行驶 70 万公里(大约是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两倍)的排放量。

这还只是一个GPT-3,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类似的人工智能,排放量这么大我们为什么还要不遗余力的去研究?

当前,我们在经历着新的科技革命和剧烈的产业变革,数字化程度将决定企业在新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数据、算力、算法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而算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广义上来讲算力包括了数据流通的全链路,采集、存储、计算、应用等。

无论最终的竞争以什么形式出现,优势都取决于背后的算力是否强大。

如今传统产业的增速已经放缓,即使是互联网科技公司,目前的业务也很难再获取爆发性的增长了,而算力能够催生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比如基于算力的全新数字内容产业元宇宙,最近可火爆异常,文娱、通信、旅游等等行业都有可能被重塑,从而诞生许多新的机会。

基于人工智能的新药研发,大大降低了药物的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并通过强大算力的模拟降低了药物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今后算力还会推动更多的行业范式转变,并改变原来的竞争格局。

单方面从能源消耗来看,数据中心是在导致碳排放增多,但如果更全面的审视,数字化智能化将改变企业旧有的生产和运营方式,智能算法会极大地提升能源管理效率,算力将成为整个工业4.0的重要驱动因素,满足算力需求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双碳”的挑战。

二:科技赋能,除了结构调整“碳减排”还要技术基因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控制碳排放已经成为主要国家之间的共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不仅是我国对世界的一个承诺,也是国家加快向绿色经济转变的一个重要信号。

无论是碳达峰还是碳中和,都要通过「碳减排」来实现,而方法无外乎两个,减少固有排放,或者增加回收。

减排方面,我国一直再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增加非化石能源所占的比例。2018年时,我国的煤炭消费比重就降到了60以下,提前两年完成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任务;2019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双双突破2亿千瓦,清洁能源所占比重稳步增加。

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有一定的限度,很多地区或场景对能源的类型有依赖,只能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来减少碳排放。

安徽有个龙湖风电场,每台风机上安装了100多个传感器,有了这些传感器,风机就能快速感知风速、温度、震动等影响发电效率的状态,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加持下,不仅实现了效能预警等功能,还把同等条件下的年发电量提升了300多万度。

风机智能化只是低碳技术的冰山一角,碳达峰碳中和迫切需要更多跨领域综合交叉的技术,通过各类创新体紧密合作突破技术瓶颈,全面支撑我国实现二氧化碳达峰目标及碳中和的愿景。

9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单位承办的2021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将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围绕“碳中和科技创新路径”开展深入交流。

重点包括针对低碳、零碳、负碳方面技术的创新与布局;针对未来社会发展中冶金、化工、建材、交通及其他必需化石能源用量和排放分析;针对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的前沿技术创新。

三:绿色金融,“碳中和”系统工程的催化剂

达到双碳目标,是一项浩大的系统性工程,单靠国家政策调整和技术改进远远不够。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提出,在市场层面,要充分发挥碳市场的定价作用。只有对碳排放合理定价,才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目前,我国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发挥碳市场的金融属性。

调整碳排放,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2060年,需每年投入3.9万亿元。

如此大的支出,单靠政府资金有点捉襟见肘,需要更多的私人和民间资本参与,而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会以商业信用评级、存款保险费率、公开市场操作抵押品框架等渠道支撑碳减排等绿色金融经济。

全球气候变化也带来了很多金融风险,中国的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时间短,任务重,金融机构会面临很多风险,也需要加强防范。

在这些背景下,金融如何助力实现碳中和?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资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实现碳中和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同时,又会带来哪些投资和发展机遇?

9月25日下午,由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碳中和与绿色金融论坛”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有效调动各方的力量,完善碳定价和碳排放权交易,用技术切入金融辅助,也许才是最适合的“双碳”达标路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