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化 > 正文

绿色阅读推动书香封丘读书氛围

更新时间:2021-01-09点击数:文字大小:

  为积极营造书香封丘县文化氛围,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净化社会环境,进一步培养绿色阅读理念,该县“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新华书店与作家协会联合开展“绿色阅读·书香封丘”征文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成效显著,已在当地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作品选登

微信截图_20210107141916.jpg

  

  《故乡,是一本牵肠挂肚的书》

  □潘丙磊

  17岁那年,我离开了父母与亲人,只身到外地去读书。那时年少,不懂且体会不到“思乡”的含义,即便是假日返乡,也无非是沉迷于网络和篮球场。

  后来在读书的城市参加了工作,回乡的次数也逐渐随之减少。刚参加工作时,单位积极响应“全民阅读”的号召,鼓励年轻人走上讲台分享读书有感。同事之间分享最多的是稻盛和夫编著的《干法》和一些励志类书籍,而我却选择了一本《老同学部落》记录乡土的长篇小说。选择走上讲台分享这本书的原因除了作者是家乡人外,更多的是书中对家乡的描写是那么的亲切与真实,使我身临其境且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或许是走上讲台分享家乡而获奖的缘故,也极有可能是思乡的心切。在以后的日子里,但凡去书店我只购买有关于家乡的书籍及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文学专著。那有关家乡的书籍如同思乡的药引,让我跑遍了这座城市里的大小书屋。

  那年深秋,姥姥病逝,由于家乡殡葬改革倡导一切从简,没有给我送她最后一程的时间。那天夜里,秋雨伴着北风在窗外沉痛地流淌,我再次翻开孙兴著作的《蓦然回首》散文集,读到《苦娘》一文时,联想起姥姥艰难困苦的一生,我寸断肝肠,那书中的《月落》似乎在讲述着我对已逝亲人的追念。有关孙兴先生的散文,大多部分我能将其背诵,其主要原因是时常触动着我的心弦。

  随着网络的兴起,给了我更多阅读家乡的机会。《人民日报》刊登过一篇标题为《记住一个村庄》的散文,又一次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该文作者李山的名字,也深深地植入了我的脑海。在网络的世界里,我没有放过任何有关于李山的文字,一篇名为《红荆之歌》的散文出现,彻底地激起了我对童年的记忆。

  酷暑盛夏,我驱车专程前往李山先生文字中的小李庄和其附近的黄河滩,去寻找童年的心爱之物——红荆棍,并将一株包裹有泥土的红荆移植于我的异乡寒舍,在重拾童趣的同时更能化解我的思乡之苦。

  《留住乡愁》是《光明日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期期必读。对于“乡愁”二字,曾让我揣摩不透,直到石广田《白地》、《刈草为药》等文学作品的发表,才使我对乡愁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他的文字精湛细腻,直抵内心深处,常常给我留下无尽的遐想。

  几年前,我有幸参加了新华书店举办的《放逐的青春》新书发布会,并结识了不少家乡文学爱好者,随着深入的交往,他们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朋友。在我眼中,杨恒战编著的长篇小说《放逐的青春》完全可以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所媲美,我也常将这本书做为伴手礼,用于媒介及宣传家乡送给身边热爱阅读的人。

  去年冬至,第二届“南丁文学奖”颁奖仪式在河南省文学院举行,大家纷纷找周大新、刘庆邦等知名作家签名合影,我也操着一口家乡话凑到刘震云跟前,他听到我话音后随即拍着我的肩膀问道:“你是豫北人吧?我能听出家乡话”,乡音对话迅速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通读刘震云书籍不难发现他的笔下运用了不少方言,而乡音却能灵活地走近生活。

  如今,我已客居他乡17年,而家乡犹如一本牵肠挂肚的书,让我百读不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