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国内 > 正文

爆款国产剧集为何少有“衍生剧”

更新时间:2019-02-19点击数:文字大小:

纵观近些年的美剧市场,各大主流电视平台和流媒体上已经有多部衍生剧霸屏。所谓衍生剧,是指那些与原剧共享一个世界观、但又并非原著故事的延伸,而是以原剧中的支线情节、次要角色或完全不在原著时空里的其他时间线中的故事、角色为基础,创作的全新故事。

在美剧近些年的创作中,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衍生剧超越母剧的现象。随便举两例,《傲骨贤妻》当年是CBS的台柱剧,而后其衍生剧《傲骨之战》则改为在CBS的全新流媒体频道播出,虽然换了地方,可《傲骨之战》因为依旧是原班人马打造,质量非常稳定,而原来母剧二十多集一季的体量如今改为十集一季,在有限的创作周期里主创从而可以更精致的打磨剧本。同样成功的案例还有《风骚律师》之于《绝命毒师》。当然,衍生剧并非都能做到每部都媲美母剧,但平台依然前赴后继愿意尝试开发衍生剧,到底还是看中了这些成功的母剧本身自带的IP流量属性。

HBO的台柱剧《权力的游戏》今年就要播放最终集,而HBO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准备将“维斯特洛大陆”中的权力争斗继续讲下去,目前的五部开发中的衍生剧中,已经有一部将要在今夏开始制作“试播集”了。

在中国,衍生剧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还是新生事物。过去这些年,制作方喜欢层出不穷地去翻拍各种武侠剧、偶像剧,却少有人对“衍生剧”投来关注目光。近年来,随着网剧市场的产业化之路渐趋成熟,一些平台制作方已经在衍生剧方面开始“试水”了。《白夜追凶》火爆后,迎来的不仅仅是续集,还有《白夜重生》这样的衍生剧,但是整体而言,衍生剧在中国受到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

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稀奇,《傲骨贤妻》中扮演戴安的演员克里斯汀·芭伦斯基,在母剧中演了足足七季,之后又开始了自己担任主角的衍生剧中继续出演。按照一年一季的拍摄周期,近乎十年,她都在演绎这一个角色。也正因为观众对“角色/演员”的这种感情,衍生剧才能够在一开始就拥有观众期待值。而这种情况放在中国,简直不可想象。就以《心理罪》或《鬼吹灯》这样的大型IP小说为例,不同的制片公司采购了一套小说中的不同系列,所以我们看到在后续开发制作中,不同的演员几乎是扎堆儿来演绎这些角色故事,制作水准整体参差有别。而且不同的演出阵容演绎同样的角色,大家根本无法与这些角色建立深刻的共情,纵然是新人演员,往往是角色演出火爆了,也很难愿意再继续出演第二季、第三季,除非片方肯舍得花大价钱。

纵观剧集创作,往往是角色驱动型的剧集更能够在若干年后成为我们的“经典回忆”。你也许已经忘了当初那些角色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做出了怎样的举动,你却不会忘记这个角色本身带给你的鲜活感受,这些感受是经典的剧作、伟大的表演带来的,同样,也是时间的产物。试想,如果你将一部新剧从头至尾追看,你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六年的时间,而如果你只是在网络上把已经播完的经典一口气追完,你大概也就只需要三到五天的时间。这两种观看方式带给人们的感受绝对是不一样的,在追剧中,你有着期待、惶惑、揪心的时刻,你担心着剧集中角色的未来,也担心下一周更新的一集,或者来年更新的一季中,剧情的走向会让你无法承受,但一口气看完剧集则不会有这样的感受,那些复杂多变的感受被高度压缩的时间极度简化了,一口气看完就像完成一件任务一样简单和粗暴。

而中国当下的剧集制作中,恰恰很少出现这种“经典角色”了,当然,在社交媒体时代,不是没有人去讨论剧情中的角色,但“角色”的塑造更多是话题性压倒一切的,话题性天然的带有时效性,它们与社会热点紧密衔接,人们喜欢在《欢乐颂》中看到公开讨论婚前处女问题,喜欢在《延禧攻略》中就魏璎珞的复仇“打怪”连连叫好,但这些剧集中的人物更多是一种“人设”,它简洁、方便理解、能够令快速进入故事情境,却缺乏真正能让人深度共情的角色。而没有这样的角色出现,衍生也就没有这么强烈的需求了。

特别声明:本文为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专栏获取授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