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国内 > 正文

京沪高铁9周年:护航高铁腾飞梦 “智”存高远谱新篇

更新时间:2020-07-17点击数:文字大小:

世界高铁看中国,中国高铁看京沪。

作为国家战略性重大交通工程和重大创新工程、“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沪高铁,自2011年6月30日开通运营后,以安全、方便、快捷、舒适、经济的运营品质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截至2019年12月31日,京沪高铁累计发送旅客11.19亿人次;截至2020年7月11日,连续安全运营3300天;截至2020年7月2日,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京沪高铁维管公司安全运营3000天。

3000天,之于历史长河,犹如一瞬,而之于京沪高铁供电维管,却显得无比漫长殷实。因为这支专业化队伍和京沪高铁供电设备面对了多轮春夏秋冬、南北气候的考验,应对了多轮春运、小长假等大客流、大编组的冲击,经历了多轮特大暴雨、强台风等恶劣天气的淬炼,顶住了来自千里沿线外部环境的安全威胁,因此,安全运营3000天,无论是站在通观行业全局的视角来看,亦或是站在京沪高铁运营的客观需求来衡量,这无疑是一份喜人的答卷,然而在“成绩单”的背后,却隐藏着太多的艰辛和付出。

不辱使命,高擎党旗保安全

“受命于危难之际,奉命于千里之间。”全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投入运营初期,面对国内高铁供电运营维护管理没有经验可循困境,高速度、高密度、大电流动车组对投运初期供电设备的强烈冲击,以及恶劣的外部环境对高铁供电设备运行安全的影响,基于维护中国高铁品牌形象,助力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高度,中国铁路系统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做出了京沪高铁供电系统实施专业化维管的战略部署,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参与京沪高铁四电系统建设的团队,应铁路总公司和京沪高铁股份公司号召,就地由建转管,承担起京沪高铁供电系统维护管理重任,开创了我国长大高铁干线实施专业化维管的先河。

自成立以来,公司上下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忠诚履行“为高铁供电护航,为品质生活提速”使命,从最初的领命跑步进场,到快速完成整章建制;从由建转管的“适应期”,到实施全员头脑风暴,迅速转变思想观念;从无经验可循,无标准可依,到制定标准规定200余项,取得省部级荣誉60余个,逐步拥有集管理咨询、技术输出、服务评价等行业话语权、主导权;从勇当开路先锋后,路怎么走,到提炼文化理念价值体系,制定“1318”战略规划,确立“成为‘行业领先、国内一流’的高铁维管专业化公司”发展目标……,京沪高铁维管公司在一次次困局中突出重围,玉汝于成,在一次次考验前凤凰涅槃,完成蝶变。

归根结底,得益于党的统一领导和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特别是在保安全方面,公司党委把保安全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政治任务,围绕建设京沪高铁标准示范线,找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党建引领作用的特色活动。  

“设备是有生命的,你不亏待它,它就会善待你”。受公司设备寿命管理理念启发,公司党委把供电设备纳入组织管理要素,全面开展创建“党员先锋设备”活动,帮助这个特殊的“生命群体”找到“红色组织”。

健全了三级“党员先锋设备”组织领导体系,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通过建立“高铁供电设备党支部”,确定1至2处风险隐患高、承担安全运营作用大的关键设备作为创建目标,组织党员包最差、干最难、创最优,让京沪高铁每台关键供电设备具备“红色属性”,让每名党员成为“红色设备组织”的负责人,密切了个人分工与集体负责的关系。坚持“设备状态即组织工作状态”,组建包保小组每月至少组织1次设备检查,成立党员攻坚小组,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让党员在查找和消除设备安全隐患中打先锋、做贡献。

“之前现场设备出了问题,更多的是经济处罚,现在出现问题,包保党员要第一个站出来‘照镜子’,这不仅是对党员自身荣誉的考验,更多的是一份鞭策和激励”。公司蚌埠维管段蚌埠南联合党支部书记王春贵说到。

与此同时,建立“党员消除安全功劳簿”发挥正向激励和引导作用,坚持月度登记表彰,每月对党员先锋设备隐患排查整治情况及时登记功劳簿,并根据每月“党员先锋设备”包保业绩评选“先锋之星”。截止目前,公司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员消除安全隐患功劳簿20本,记录各类先锋设备功劳1260余件,共有“先锋设备”2786台。自创建“党员先锋设备”以来,京沪高铁供电设备质量优良率达到100。

“通过在全线开展创建‘党员先锋设备’活动,让公司党建作用在保高铁供电运营安全中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设备管理组织化、设备状态政治化、设备包保品牌化、设备评选模范化,既发挥了党员保安全的先锋作用,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公司党委书记张忠义在谈到开展创建“党员先锋设备”活动效果时说到。

矢志探索,趟出一条专业化之路

面对一条无先例可循的高铁维管之路,以什么样的技术标准、什么样的操作规程、什么样的技术装备、什么样的检修规律去维管,成为公司在建管转型初期所面临的一道“天然屏障”。  

然而在现实求索中,得到的答案却是“摸着石头过河”。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公司团队运用科学思维和系统思维,凭借对“四电”系统的先天优势,成功在设备机械寿命周期、设备缺陷状态、设备故障查找等方面找到突破口,率先实施了统揽全局的寿命管理、缺陷管理、故测管理三项管理。

在寿命管理方面,与西南交大强强联合,成立了设备寿命研究小组,会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检测中心、宝鸡接触网零件检测中心共同研究高铁零部件机械、电气性能的衰减,总结出高铁供电设备使用寿命规律,为京沪高铁接触网大修周期提供了依据。

在缺陷管理方面,总结了“今天的缺陷就是明天的故障”、“设备是有生命的,你不亏待它,它就会善待你”等理念,并成为全公司的价值认同。通过理念引导,系统研判各类风险源,将缺陷分A、B、C三类建立台账,并对缺陷进行跟踪销号,形成了一套发现、整改、消除的缺陷闭环管理系统。

在故测管理方面,自主研发了AT供电故障测距精度校准系统,使传统故障测距平均误差由1046米缩减至200米以内,大大缩短了故障延时,打破了AT供电方式测距只能依靠国外引进的经验值进行修正的僵局,得到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全路推广,并在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亮相。

坚持纵向看季节、横向看系统原则,通过大量的设备检修、整治等实际案例,收集了一整套系统技术参数,并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总结推广了防风、防洪、防雷、防污闪、防冰、防锈蚀、防异物、防危树、防鸟害等高铁供电“九防”经验,有效控制了季节性故障的发生。“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到什么季节吃什么果,‘九防’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维管时令’!”一名基层检修工区负责人在谈到“九防”经验时笑着说到。

自主研发了绝缘子冲洗枪、棘轮防鸟器、智能声波式驱鸟器、ABS防鸟罩等30余种维管专业装备,配置了“零秒出动”特色抢修车、技术性试验房车、现代化检测车、接触网电动巡检车等,大大提高了维管效率。

研发了智能移动巡检双系统,为每个设备建立电子档案,通过手持终端,运用NFC技术和芯片对话,实现基础数据保存、数据查询、记录表格统计打印、一杆一档等功能,提高了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

创新了检修组织模式,摸索出“一修管三年”的规模化集中修,总结出“说到、看到、摸到”为主体的“三到”检修法,作业效率提升30%;在全路率先探索运检修分离模式,在滕州东到枣庄西区间完成了全路先导段的精测精修试验,为中国高铁供电系修程修制改革提供了科学基础。

在全线各站设置专职抢修人员,配备应急抢修箱,24小时待命,一旦发生异物挂网、鸟巢短路等供电故障,迅速添乘动车到达现场,处理故障最短用时18分钟,实现了“零秒出动”目标。

“你们走出了一条系统成熟的高铁供电维管专业化之路,真不亏是行业一流的高铁维管专业化团队啊!”2019年10月9日,雅万高铁KCIC商业开发及法务董事温达多、PLN中爪哇商务总监阿米尔等一行9人到公司观摩交流后,纷纷对公司专业化维管水平评价道。

敢为人先,抢占维管“智”高点

“把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智慧铁路建设,为智慧铁路建设和运维提供更多的技术保障,是新时期铁路建设和运营维管的现实需要和努力方向。”公司总经理许红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智能化为驱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进行,作为我国高铁亮丽名片的京沪高铁,在运维智能化技术研发和转型升级方面乘势而变,如今一系列智能维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在这里成为现实,开启了京沪高铁供电维管“智能时代”。

公司组建高铁供电系统智能管理研究开发团队,确立了12项智能技术装备研究课题,包括无人机巡检、接触网动态性能评估研究、吊弦震动疲劳寿命研究、重污区绝缘子放电检测与污染分级管理研究、定位装置磨耗寿命研究、接触线磨耗研究、电缆中间头监控研究、GIS开关柜机械及电气趋势研究、护层保护器接地方式优化研究、变电所无人值守研究、应急抢修预案研究、6C系统应用研究等科研课题,如今,各项智能课题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及时运用于高铁供电维管。

“啥?你们的工器具都用上了‘人脸识别’?”“是啊!不信你就来我们工区看看,哈哈……”

这是小刘的朋友在和小刘谈及时下“人脸识别”这一热门话题时,听说小刘所在管段的高铁供电维管工器具都已经使用上了“人脸识别”技术后,感到很是惊讶。

公司围绕如何实现对工器具安全、快速、高效管理的目标,成功研发出工器具“人脸识别”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利用超高频 RFID 电子射频自动识别技术,给每一个工器具建立“身份证”,并将所有参与生产作业的工器具物物相连,实现在终端管理平台对工器具的识别、使用、监控等全过程的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可视化、信息化的维护管理。

该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工器具名称、型号、技术规格等精细化管理,有效避免物料与实际库存不符等情况,保障作业领用的准确性,减少企业采购成本。同时,通过清点一体机和手持终端的配合使用,员工领料出库时间可由原来的2分钟一组缩短至15-20秒一组,并实现上下道快速清点,对漏拿工具进行预警提示并锁定遗落位置,在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有效保障列车运行安全。

“曲滕区间608号支柱斜腕臂绝缘子与腕臂底座连接处螺栓螺母有外移现象,请曲阜工区利用今晚夜间‘天窗’点对隐患进行确认并处理!”这是济南信息检测监测中心技术人员通过“6C”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向工区下达隐患处置令。

如此精准、高效、便捷的检修手段得益于该公司引进的“6C”智能系统。据了解,自2015年至2018年,公司根据装置线路特点、装置检测能力和装置成熟度,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布局、分阶段实施的原则,累计投入资金2615万元,构建完成京沪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自“6C”系统引进建立以来,全线通过“6C”检测监测手段发现的缺陷占总缺陷数量的90以上。

“以往设备检修只能靠手摸眼看,如今坐在屋里就可以把现场设备检查个遍,仿佛有了‘千里眼’。”该中心检测员小孙略带兴奋的介绍到。

今年,公司结合“抗疫情、保增长,大干100天”劳动竞赛活动,成功研发出一套“AI+高铁智能图像处理系统”,有效降低疫情对高铁供电运维工作的影响,提高了“4C”图像监测分析效率和质量,开创我国铁道供电系统通过“4C”图像智能识别接触网零部件缺陷的先河。

“4C”图像是通过车载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所采集接触悬挂状态的图像,主要供给线下技术人员进行检测分析设备缺陷。在“AI+高铁智能图像处理系统”研发应用前,每天海量的设备图像分析任务,常常让“高铁诊疗师”们一“眼”难尽。

基于此,公司技术研发团队运用最新计算机视觉(CV)和深度学习技术,引入智能算法,研发出“AI+高铁智能图像处理系统”。该系统能够一键导入海量的“4C”设备图像,并快速对图像中的吊弦、绝缘子、螺栓螺母、开口销等零部件状态进行高精识别,缺陷判定准确率在90以上,非缺陷的误判率控制在1以下,特别是绝缘子破损缺陷判定准确率高达99,基本实现即时分析、智能研判、及时反馈状态信息的目标。

“AI+高铁智能图像处理系统”的上线应用,极大改变了以往线上图像采集后仍需技术人员在线下用肉眼逐帧辨识分析的现状,缩短了图像分析周期,降低了技术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监测分析效率和质量。以京沪高铁为例,在全长1318公里高铁线路上对接触网设备进行“4C”图像检测采集,每季度采集的设备图片可达200万张,需要线下18名技术人员、13台计算机,用时20天才能完成监测分析任务。如今使用“AI+高铁智能图像处理系统”,仅需1名技术人员、1台计算机,用时1天便可完成关键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该系统上线应用后,已及时发现并指导现场处理非最佳状态1800处,极大地提高了高铁供电设备的运行品质,保证了京沪高铁运营的安全畅通,捍卫了中国高铁的世界品牌形象。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维管三千,不怠一秒钟。3000日夜,之于历史长河,日月轮转,倏然而已,之于京沪高铁供电维管人,每一天都有守卫的身影,每一刻都有前行的足记,每一分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一秒都有枕戈的精神,如同未完待绘的画卷,合则如精诚唯一,展则即千里宏图,蓦然回首,春风夏雨秋月冬雪,是使其厚重峥嵘的颜墨,忠诚坚守履职奉献,是使其卓然于浩瀚繁星的神采,如此而已。”一位经历了这3000维管日夜的公司员工在其朋友圈写道。

作为京沪高铁供电系统维护管理的“国家队”,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京沪高铁维管公司,将继续坚持以“为高铁供电护航、为品质生活提速”为使命,以“保证京沪高铁安全畅通”为责任,持续创新高铁供电系统维管模式,着力推进现代化智能维管建设,加快维管技术转型升级,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新征程上,为人民群众的美好出行保驾护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