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 > 正文

黑山民族大桥屹立80年不倒

更新时间:2018-10-31点击数:文字大小: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潘亮】意大利莫兰迪公路大桥前阵子突然垮塌造成重大伤亡,引发世界关注。50岁老桥是否因缺乏修缮而“折腰”,欧洲多国由此展开对老桥质量评估的大讨论。就在意大利亚得里亚海对岸的黑山,也有一座横跨塔拉河谷的宏伟大桥——杜德维卡公路大桥,它有80岁高龄却屹立不倒,与莫兰迪公路大桥形成强烈对比。《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赴黑山参观,发现72年前经过“接骨术”重获新生的杜德维卡大桥仍然老当益壮,风采不减,在承接运输大动脉角色的同时,已经变成了黑山的国家象征及旅游胜地。

塔拉河流经黑山北部,在地表刻画出一道幽深的沟壑,其中有深达1300米的欧洲最深峡谷。为接通塔拉河两岸地区,当年的南斯拉夫王国在1937年至1940年间利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了这座长366米的5拱大桥。其中最大的桥拱拱跨为116米,桥下净空高170米,是同时期欧洲最大、最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杜德维卡大桥为南斯拉夫争得了巨大荣誉,不过南斯拉夫人没有料到的是,在二战爆发后的1941年,随着德军入侵,“国桥”不幸落入了意大利法西斯手中。1942年,当地游击队密谋抵抗,他们获得大桥设计工程师亚乌克维奇的帮助实施突袭,炸断一个桥拱,成功阻止了意大利军队的前进。气急败坏的敌军为了震慑反抗,将亚乌克维奇在桥头处决,并于1946年为桥拱完成了复接工程。

二战后,杜德维卡大桥理所当然地成为抵御外敌的民族象征,人们在桥头为亚乌克维奇竖立了纪念碑,并在1969年以该故事为蓝本拍摄了风靡一时的电影《桥》。银幕上的片尾,工程师协助游击队炸断大桥,荡气回肠的情节之中随即传来插曲《啊,朋友再见》。该曲唱响中国,很多人甚至将这首意大利民歌当作了南斯拉夫歌曲。杜德维卡大桥的名气越传越大,连荷兰小说《上帝背后的热土》及英国电影《纳瓦隆第十突击队》都以它为原型进行了文艺创作。

杜德维卡大桥坐落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因为地势险要、建造技术杰出并凝聚着前南斯拉夫人民的不朽抗争史成了游客来黑山观光的必游景点。走上大桥,记者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塔拉河谷层林叠翠、玉带穿流的美好景致。桥下是体验极限漂流的勇敢者,桥两侧两条溜索滑道上不时传来阵阵尖叫,桥头的各种咖啡店、纪念品店里游客络绎不绝。记者从桥北走到桥南,大桥上的车川流不息,只有约30厘米宽的行人道在车辆经过时发出微微颤抖,不少地方的水泥表层也已脱落,露出锈迹斑斑的钢条,这让人对80岁老桥的安全问题产生了担忧。不过导游告诉我们,黑山政府十分关注大桥健康,定期为它做体检,目的就是力保它能再牢固地挺立80年。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